吉岡幸雄

Style

Portraits

绚烂的日本色彩在吉冈幸雄手中重现

2019.8.19

红花、紫草、苏木。
用天然染料再现日本古色的染织史家吉冈幸雄

继承家业的时候,
我就想只用天然染料来染色

吉冈幸雄在42岁的时候继承了祖传的染织工房,自此以后坚持只用天然染料来再现日本的色彩。2016年,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以下称为V&A)的永久藏品中,就包括了染司吉冈出品的“日本之色——70色”。在继承江户时代以来代代相传的祖业以前,吉冈是一名编辑。

染司吉冈的工房位于宇治川河畔。 染司吉冈的工房位于宇治川河畔。

染司吉冈的工房位于宇治川河畔。

“我大学毕业后做了编辑,一直极力逃避继承家业。进入美术出版社工作后,去美术馆成了我工作的一部分。V&A博物馆里设有研究室,其中存放的布料多达1,000幅,它们被镶嵌在画框般的框架中。我发现年代久远的布料要看起来鲜艳得多,就想为何旧的布料反而更好呢。原因在于1800年代工业革命后化学染料的流行。我从事染色业已有30年,还是觉得植物染的颜色最美。”

染色用的是工房的井水。因含铁极少,使得染出的颜色富有透明感。 染色用的是工房的井水。因含铁极少,使得染出的颜色富有透明感。

染色用的是工房的井水。因含铁极少,使得染出的颜色富有透明感。


日本的色彩鲜艳绚烂,
并非仅具侘寂之美

染司吉冈的披肩。 染司吉冈的披肩。

染司吉冈的披肩。

吉冈的工房位于京都市伏见区。宇治川从身边流过,附近就是以酒闻名的伏见。“我们工房的特征在于水,从100米深处汲取的水。月桂冠、黄樱等酿酒作坊就在附近,但还是我们的水最好(笑)。”

工房内部。 工房内部。

工房内部。

正是得益于让吉冈如此自豪的井水,染出来的颜色具有透明感,鲜艳绚丽。“大约自飞鸟时代以来,日本人就看重衣服的颜色。为了能染成各种颜色,不惜从海外购置材料。有一种树叫苏木。使用这种树的心材可以染出鲜红色。但因为它是热带植物,只能从国外输入。所谓日本的色彩,是指日本人制出的色彩,而不限于只用日本国内的材料染出的颜色。”

正在煎茜草,以制作染料。 正在煎茜草,以制作染料。

正在煎茜草,以制作染料。

证据可以在奈良正仓院中找到。在这里,连当时用于染织的材料都有保存。“我们也真想去正仓院,取来苏木染色。”像吉冈所说的,正仓院里,连附属的写着苏木的牌子都还好好保存着。用苏木的木材加工制作的工艺品也保存至今。“连染织材料都保存的仓库,在其他国家是找不到的。”因此吉冈每年都会去正仓院展会,与年代久远的染织品面对面。

正在给薄钝色(日本古色)定色。通过加入铁来显色、定色。


走入工房,看到的是被染色匠人们染上了各种颜色的和服布料、木棉布、手帕、和纸等等物品。一旁,一口煮着植物模样东西的锅正在滋滋沸腾。一打听,说是一种叫做茜草的植物,可以用它染出红色。

装着蓝汁的蓝瓮。气温超过20度的时候,蓝汁开始活跃。 装着蓝汁的蓝瓮。气温超过20度的时候,蓝汁开始活跃。

装着蓝汁的蓝瓮。气温超过20度的时候,蓝汁开始活跃。

“光看植物染色使用的材料,是想象不出染出的颜色的。染出好颜色需要技巧。首先要把颜色引出来,但若是不漂亮的颜色,那也是不行的。”

染成了蓝色的手帕。匠人的手也染上了蓝色。 染成了蓝色的手帕。匠人的手也染上了蓝色。

染成了蓝色的手帕。匠人的手也染上了蓝色。

在蓝瓮一侧,匠人数着秒数将手帕染上颜色。蓼蓝发酵后制成染料保存,之后与灰汁一起放入瓮中,加入糠发酵。这一过程称为“建蓝”。气温超过20度,就可以染色了。

蓝色会随着染色时间的长短而变化。明治初期,初到日本的外国人看到蓝色的和服、帘布,惊艳于其美丽,将之称为“日本蓝”。 蓝色会随着染色时间的长短而变化。明治初期,初到日本的外国人看到蓝色的和服、帘布,惊艳于其美丽,将之称为“日本蓝”。

蓝色会随着染色时间的长短而变化。明治初期,初到日本的外国人看到蓝色的和服、帘布,惊艳于其美丽,将之称为“日本蓝”。

染色时间较短,可以染出淡蓝色。这一颜色被称为瓮覗。关于名字的由来,一说是因为布料仅窥蓝瓮一眼即出,另一说是因为窥视瓮中,映出的天空正是染出的淡蓝色。不管是何种由来,都可以体味出名字中所蕴涵的对色彩的热爱。日本古色的名字,体现出与自然的亲近。

工房庭院中蓼蓝的叶子。受损伤的部分会变为蓝色,可见叶中含有蓝色素。 工房庭院中蓼蓝的叶子。受损伤的部分会变为蓝色,可见叶中含有蓝色素。

工房庭院中蓼蓝的叶子。受损伤的部分会变为蓝色,可见叶中含有蓝色素。

吉冈幸雄 Sachio Yoshioka
1946年出生于京都府。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在出版社工作。1988年继承家业,成为“染司吉冈”第五代接班人。“吉冈幸雄作品展——追寻失去的色彩”正在英国V&A博物馆展出(至2020年1月)。
https://www.sachio-yoshioka.com

摄影 Kunihiro Fukumori
撰文 Akiko Ishizuka
scrol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