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馆日本馆

Lounge

Premium Salon

林伸行的观点

2025.6.18

大阪关西世博会呈现的日本新形象〈日本馆和特色馆的看点〉

日本政府大楼的外观由佐藤大担任总制作人兼总设计师,采用近年来备受关注的CLT木材加工技术,以杉木板建造而成的圆形结构。

大阪关西世博会开幕已两个月。在社交媒体上,展示古罗马雕刻等真品的意大利馆、散发着高级感的法国馆、可体验模拟太空旅行的美国馆、充满异国情调的中东馆等,每天都成为热门话题。


自黄金周以来,持有季票的游客数量有所增加,人气爆棚,每天都排起长队才能入场。前来参观的游客并非只有日本人。根据世博会协会5月17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海外游客约占总游客量的13%。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日本?事实上,政府刻意没有展现传统的日本形象,而是展现了一个甚至对许多日本民众来说都陌生的全新日本形象。在本文中,我想介绍一下世博会上鲜少被提及的“日本”。

 





日本馆展现日本流通

 

 

我们经常听到世博会的海外展馆,但当然也少不了日本展馆,也就是“日本馆”(正式名称:日本政府馆)。在之前的迪拜世博会和米兰世博会上,日本馆都是最受欢迎的展馆。事实上,它已经连续两次获得国际展览局(BIE)颁发的金奖。



在本届世博会上,大多数国家展馆都排列在世界最大木结构建筑“大屋顶环”内,但只有东道主日本馆建在外部。这座建筑由无数国产雪松木板排列成一个周长250米的圆形(由日建设计公司设计)。它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让人联想到高级度假酒店。




政府选定担任该博物馆总制作人和总设计师的是Nendo的首席执行官佐藤大,他还设计了东京2020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火炬。

 

佐藤大设计的展馆主题是构成世界的无数个微小“循环”。建筑的圆形造型也体现了这一点。展馆设有三个入口,每个入口都以植物、农场或工厂的形式展现着不同的日本力量。



珀斯 珀斯

从上方俯瞰,日本馆有三个入口,参观者需从其中一个入口进入,然后依次参观三个区域(中间的水池区域只能从植物区进入)。展馆后方是“沼气厂”,可以说是日本馆的后台。虽然并非每天都开放,但偶尔也会为感兴趣的人提供参观机会。[图片由经济产业省提供]




“植物”展区的副主题是“从垃圾到水”。走进去,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在传送带上流动。这其实就是“垃圾”。再往前走,你会看到世博会午餐会场使用的纸质容器被浸泡在水中分解。产生的电力将作为日本馆的电力供应。日本馆中心的池塘(水池)其实,展览中使用的水,也有一部分是从厨余垃圾中提取的。走出工厂区后,你会看到日本馆中央的那个水池(水盆),这些水其实也是从厨余垃圾中提取的。

 



之后有日本馆的看点之一——火星岩石的展示(1年前由南极考察队发现,据说有25年历史),馆内还有可以触摸的火星岩石展示。



厂房面积 厂房面积

在工厂区,你可以看到垃圾被传送带运送,以及场馆餐厅使用的纸盘子被分解。




工厂 工厂

农场里种植的不是蔬菜或水果,而是藻类。藻类作为未来的食物和能源,如今备受关注,在日本,从事藻类经营的公司,包括风险投资公司,正在迅速增加。



工厂面积 工厂面积

工厂区以哆啦A梦等卡通人物形象为背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并介绍了与其他国家略有不同的日本独特的制造方式。[©Fujiko-Pro] [提供:经济产业省]




“植物”展区之后是“农场”展区,副主题是“从水到材料”,介绍藻类的力量以及日本引以为豪的碳循环技术,用于制造材料。



亮点在于“光生物反应器”,无数绿色管道以立体图案排列,以及32种Hello Kitty图案。这个区域的主题并非我们听到“农场”一词时想象的农产品,而是在海洋和河流中大量生长的“藻类”。据说,藻类是摆脱过度依赖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关键。它不仅可以直接用作食物或饲料,提取后的原料还可用于制造药物、燃料、塑料和纤维等各种材料。即使在沙漠和荒地等难以进行农业种植的土地上,也只需阳光和少量水即可种植。

 




为了让大家更加熟悉对大多数人来说还不太熟悉的藻类,该博物馆与日本引以为豪的卡通人物Hello Kitty合作,展出了装扮成各种形状的藻类的Hello Kitty人物,包括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十二面体。



进入第三个区域“工厂”,您立刻就能看到人们与机械臂和运输机器人协同工作。该区域的副主题是“从材料到产品”。展览以日本以精湛技艺著称的“制造业”为主题,展示了两个机械臂如何利用3D打印机,利用之前在工厂区域准备好的混合了藻类的生物塑料材料,生产出如今在日本馆实际展出的凳子。有。

 



这里展示的是后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废弃时代的“​​制造业”。这种“循环经济”制造业旨在实现附加值最大化,同时高效循环地利用资源,强调“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3R)。事实上,数百年来,日本一直强烈意识到资源和材料的“循环”,并培育出了一种独特的“循环制造文化”,这种文化以“软”结构为目标,充满创造力。



这里的关键词是“使其灵活”。例如,京都木津川上的“流桥”(上屋桥)无法承受涨水的河水,其主梁部分断裂并被冲走,从而减轻了整座桥梁的负荷。东京晴空塔有一个叫做“中心柱”的结构,它能够灵活地释放地震的能量。伊势神宫通过“式年迁宫”仪式保持其永恒,每20年重建祭祀神明的建筑物和神器。哆啦A梦将这种日本传统的循环制造方式引入其中,以此为未来提供启示。



与以古罗马雕刻等众多艺术作品备受瞩目的意大利馆,以及散发着法式奢华气息的法国馆相比,本馆在传统文化的推广方面确实显得逊色一些。然而,我感受到它成功地展现了日本实力的精髓,而这种力量或许能够以一种迄今为止鲜为人知的方式激励世界。


 落合洋一和石黑浩的未来愿景

 

 

除了日本馆外,还有八个代表日本的标志性展馆。8年大阪世博会上,艺术家冈本太郎被选为主题展制作人,并负责创作至今仍屹立不倒的“太阳塔”。



本次世博会并非将所有工作都委托给一个人,而是选定了八位活跃在不同领域的专家作为主题项目的制作人。生物学家福冈伸一、动画导演河森章二、电影制作人河濑直美、电视作家小山昆藤、机器人研究领域的世界权威、大阪大学教授石黑浩、音乐家兼STEAM教育家中岛幸子、媒体艺术家落合洋一以及庆应义塾大学教授宫田宏明,他们分别以“生命”为主题,制作了八个展馆。





在众多标志性展馆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落合洋一设计的全镜面展馆“null²”。与55年前冈本太郎在世博会上设计的“太阳之塔”一样,这座展馆是作为世博会的象征性纪念碑而建造的,无需进入内部,只需从外部观赏即可欣赏,其目标是打造“人类从未见过的奇观”。




落合说,最强大的成像装置是镜子,镜子本身就具有“景观变换装置”的属性。这面日本最大的镜子,不仅能反射当天的天气和参观者本人,实际上,这面镜子本身就带有一种有时会发生巨大变形和扭曲的机制,其表面会像漩涡一样扭曲,镜面上会出现涟漪,让观者感受到一种“转瞬即逝”的感觉,因为风景并非一成不变。



展馆内部,天花板和地板都是显示屏,四面都是镜子,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无限连续的影像之中。如果提前预约,3D扫描仪捕捉到的真人大小的影像就会出现在空间中,让整个空间变成一面属于自己的数字镜子。




落合先生倡导“数字自然”的理念,即不将自然与科技对立,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连接起来,从而找到新的统一。基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主题,将“空”字替换为计算机术语“null”(意为“空”),从而将展馆命名为“null²”。世界流行的数字技术源于西方价值观,但这个展馆应该让海外人士感受到日本对数字技术的理解。





石黑浩的“未来生命”博物馆以其如同电影般深刻的体验而备受欢迎。博物馆的主题是未来,通过科技的结合,“生命”的可能性将得到极大的拓展。参观者将由机器人引导参观三个区域。


第一个区域是“生命之旅”。从绳文时代的泥人、泥人、佛像,到现代的机器人,该区域介绍了日本人自古以来就赋予“物品”生命的万物有灵论的文化和历史。

 

下一个区域是“未来50年”。在这个宛如电影场景的空间里,讲述了2075年,人类与机器人共存的时代,一位祖母和她的孙子的故事。故事的一大亮点是“生命的选择”。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祖母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她面临着选择:是将自己的身体机械化,继续作为机器人生活,还是安享晚年。通过与医生及其家人的对话,参观者可以思考这场抉择。



“未来生活”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区域是“1000年后的生活 - Mahoroba”

 

在漆黑空间的中央,三个代表1000年后人类的机器人在房间里翩翩起舞,仿佛在炫耀着它们那迷人的美貌。他们是与科技融合,摆脱了肉体束缚的人类。石黑一雄说道:“机器人是人类获得的终极工具,假以时日,我们将看到人类与机器人融为一体、共同生活的未来。” 服装设计师广川玉枝为此设计了3年后人类与工具融合的形象。机器人的皮肤以象征生命起源的DNA双螺旋结构为主题,饰以优雅的漩涡曲线。机器人拥有全新的骨骼和如同展翅般展开的体型,与如今的人类截然不同(主题似为“展翅的凤凰”)。



落合馆外观 落合馆外观

落合与一美术馆的“null²”整个表面覆盖着一层类似镜面的薄膜,一直延伸到天花板,反射着天空和周围的景色。与普通镜子不同,它的表面有时会变形、旋转、泛起涟漪,反射的图像也不断变化。[图片由落合与一提供]



落合馆内部 落合馆内部

“null²”的内部也布满了镜子。不过,投射的影像是横跨整个天花板和地板的显示屏上显示的。预约观看后,屏幕上会显示自己的3D扫描影像,你可以与影像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被理解为一面映照自己的数字镜子。[图片由落合洋一提供]


石黑一雄2号馆 石黑一雄2号馆

石黑浩的“未来生活”展馆让参观者体验50年后的未来世界,那时机器人和人体部位的机械化已变得司空见惯。故事以XNUMXD影像和皮影戏等多种形式展开。



石黑真羽 石黑真羽

展馆的最后一个展厅名为“生命的未来”,主题是未来人类与科技融合,能够随心所欲地塑造形态。服装设计师广川玉江设计了1000年后人类与工具融合时的生命形态。[图片提供:©SOMA DESIGN]



 特色展馆展现“生活”的多元诠释

 

与两座充满未来感的展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濑直美设计的展馆“对话剧场——生命的见证”则散发着怀旧与惬意的气息。该展馆由奈良和京都的三座废弃校舍搬迁而成,并种植了当地原生植物,打造出一座花园。

 

 



步入校舍,仿佛学生们刚刚才在这里学习,便能感受到一丝温暖。川濑在这里展现的是两位初次见面的人之间的对话。展览共设2个主题,例如“如果今天是人类的最后一天,你会和谁说话?会聊些什么?”以及“你最近是什么颜色?”等。参观者可以观看两位素未谋面的人讨论这些主题。川濑称这种“对话”是一项实验,旨在揭示世界各地存在的“分歧”,并尝试解决这些分歧。



福冈伸一和河森祥二将焦点集中在世博会本身的重要关键词“生命”上,并创建了表达各自活力感的展馆。

 

福冈真一认为,生命的本质是“动态平衡”,它通过不断地自我毁灭和重建来实现,仿佛是为了抵抗熵的增加。他用Clasla——一个由38万个精细光粒子阵列组成的三维显示器——来展现生命自诞生以来的32亿年历史。

 


与此同时,河森将生命视为“组合与转化”。儿时,河森对生物的蜕变很感兴趣,从卵到蝌蚪再到青蛙,从毛毛虫到蛹再到蝴蝶。他表示,他将生物吞噬其他生物,以及它们最终死亡并最终融入地球的过程视为“组合”,这种视角塑造了他后来的性格,创作了机器人动画和其他作品。河森在两件影像作品和一件他称之为“生命之球”的雕塑中表达了这种世界观。



宫田宏明的展馆邀请了金泽21世纪美术馆前馆长长谷川祐子担任联合策展人,展出了盐田千春、宫岛达男等国际知名艺术家的作品。这座无顶半露天的展馆由日本代表性建筑设计公司SANAA(妹岛和世、西泽立卫)负责建造,对于熟悉日本创意产业的人来说,是一个充满看点的展馆。

 



中岛幸子设计的“水母馆:生命的游乐场”是一个半露天公园,位于水母状的膜状屋顶下。园内设有声音和触觉游乐设备、AR乐器、孩子们制作的水母艺术品,以及由残疾人设施和养老院居民用心制作的瓷砖拼成的“欢乐墙”。地下空间需预约,在黑暗中提供沉浸式的声音体验,以及在360度屏幕环绕下跳舞的“庆祝”时光,以及每日更新的现场音乐。

 



河濑直美博物馆 河濑直美博物馆

川濑直美馆的“对话剧场——生命的见证”并非去年新建的新建筑,而是利用了镌刻着学生们回忆和历史的旧小学建筑改造而成的展馆。聆听完对话后,馆内设有花园和休息区,可以漫步其中,慢慢品味。虽然这是世博园区内唯一的一处,但在这里感受到时间流逝的差异,令人感到欣慰。



展现日本新形象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日本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然而,与米兰世博会和迪拜世博会上绝大多数人对日本感到陌生不同,本届世博会无需再次介绍日本文化;走出会场,随处可见正宗的日本餐厅和设施,可以体验传统文化。本次世博会并非仅仅展示传统的日本形象,而是展现了对传统形象延伸的全新思考,以及活跃在日本最前线的人们所描绘的未来景象。这将激发参观者的想象力,并提供一个重新审视“日本是什么”的机会。对于来自海外的参观者来说,他们在观光和美食体验中体验到的“真实的日本”与会场内展现的“面向未来的日本”之间的差距将引发对话,并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大阪关西博览会:探访小山管教馆“EARTHMART”编织生命的故事

在分裂的时代,日本举办大阪关西世博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共有 158 个国家参展




大阪关西博览会

营业时间:9:00-22:00(闭馆前1小时停止入场)
交通方式:从Osaka Metro中央线梦洲站下车即到(东口步行2分钟),此外还有从京阪神各站、关西国际机场、伊丹机场出发的接驳巴士,以及水上交通(港湾接驳船)

 

 

 

 


林伸之 林伸之

简介

林伸之

1990年,他开始以IT记者的身份为国内外媒体撰写文章。他传播最新趋势,采访IT行业的传奇人物。 2000年代,他改变了“光靠技术不会让人致富”的想法,开始进行与设计相关的采访并担任评委,以教育人们良好的设计。从2005年左右开始,他预见到人工智能将给世界带来的结构性变化,除了报道质疑人性的当代艺术和教育外,他还将兴趣扩展到日本的地区和传统文化。目前,他认为日本的传统思想对未来社会充满了宝贵的启发,并致力于将其传播给世界。除了担任多家公司的顾问和外部董事外,他还是金泽艺术学院的名誉客座教授。它被亲切地称为Nobi。

 

Premium Salon

滚动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