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家業的時候,
我就想只用天然染料來染色
吉岡幸雄在42歲的時候繼承了祖傳的染織工坊,自此以後堅持只用天然染料來再現日本的色彩。2016年,英國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以下稱為V&A)的永久藏品中,就包括了染司吉岡出品的「日本之色——70色」。在繼承江戶時代以來代代相傳的祖業以前,吉岡是一名編輯。


染司吉岡的工坊位於宇治川河畔
「我大學畢業後做了編輯,一直極力逃避繼承家業。進入美術出版社工作後,去美術館成了我工作的一部分。V&A博物館裡設有研究室,其中存放的布料多達1,000幅,它們被鑲嵌在畫框般的框架中。我發現年代久遠的布料要看起來鮮豔得多,就想為何舊的布料反而更好呢?原因在於1800年代工業革命後化學染料的流行。我從事染色業已有30年,還是覺得植物染的顏色最美。」


染色用的是工坊的井水。因含鐵極少,使得染出的顏色富有透明感。
日本的色彩鮮艷絢爛,
並非僅具侘寂之美


染司吉岡的披肩
吉岡的工坊位於京都市伏見區。宇治川從身邊流過,附近就是以酒聞名的伏見。「我們工坊的特徵在於水,從100公尺深處汲取的水。月桂冠、黃櫻等釀酒作坊就在附近,但還是我們的水最好(笑)。」


工坊內部
正是得益於讓吉岡如此自豪的井水,染出來的顏色具有透明感,鮮艷絢麗。「大約自飛鳥時代以來,日本人就看重衣服的顏色。為了能染成各種顏色,不惜從海外購置材料。有一種樹叫蘇木。使用這種樹的芯材可以染出鮮紅色。但因為它是熱帶植物,只能從國外輸入。所謂日本的色彩,是指日本人製出的色彩,而不限於只用日本國內的材料染出的顏色。」


正在煎茜草,以製作染料。
證據可以在奈良正倉院中找到。在那裡,連當時用於染織的材料都有保存。「我們也真想去正倉院,取來蘇木染色。」像吉岡所說的,正倉院裡,連附屬的寫著蘇木的牌子都還好好保存著。用蘇木的木材加工製作的工藝品也保存至今。「連染織材料都保存的倉庫,在其他國家是找不到的。」因此吉岡每年都會去正倉院展會,與年代久遠的染織品面對面。
走入工坊,看到的是被染色匠人們染上了各種顏色的和服布料、木棉布、手帕、和紙等等物品。一旁,一口煮著植物模樣東西的鍋正在滋滋沸騰。一打聽,說是一種叫做茜草的植物,可以用它染出紅色。


裝著藍汁的藍甕。氣溫超過20度的時候,藍汁開始活躍。
「光看植物染色使用的材料,是想像不出染出的顏色的。染出好顏色需要技巧。首先要把顏色引出來,但若是不漂亮的顏色,那也是不行的。」


染成了藍色的手帕。匠人的手也染上了藍色。
在藍甕一側,匠人數著秒數將手帕染上顏色。蓼藍發酵後製成染料保存,之後與灰汁一起放入甕中,加入糠發酵。這一過程稱為「建藍」。氣溫超過20度,就可以染色了。


藍色會隨著染色時間的長短而變化。明治初期,初到日本的外國人看到藍色的和服、簾布,驚艷於其美麗,將之稱為「日本藍」。
染色時間較短,可以染出淡藍色。這一顏色被稱為甕覗。關於名字的由來,一說是因為布料僅見藍甕一眼即出,另一說是因為窺視甕中,映出的天空色正如染出的淡藍色。不管是何種由來,都可以體會出名字中所蘊涵的對色彩的熱愛。日本古色的名字,體現出與自然的親近。


工坊庭院中蓼藍的葉子。受損傷的部分會變為藍色,可見葉中含有藍色素。
吉岡幸雄 Sachio Yoshioka
1946年出生於京都府。早稻田大學畢業後在出版社工作。1988年繼承家業,成為「染司吉岡」第五代接班人。「吉岡幸雄作品展——追尋失去的色彩」正在英國V&A博物館展出(至2020年1月)。
https://www.sachio-yoshioka.com/
撰文 Akiko Ishizu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