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伊勢神宮3月的伊勢神宮

Experiences

Premium Calendar

遊覽永恆聖地伊勢神宮

2025.3.31

伊勢神宮的哪項祈禱將美國和日本人民連結在一起? 

麻稈捆在一起





米對日本人來說非常重要,也是連結人與神的祭品。

 

對日本人來說,米是重要的主食。事實上,伊勢神宮的儀式大部分都與水稻種植有關。據信水稻種植是在繩文時代晚期傳入日本的。從那時起,人們相信大米是一種名為稻珠的神靈所寄居的食物,人們將大米供奉給神靈,同時也吃大米,相信這樣可以與神靈建立聯繫,並賦予他們力量。在所有的食物中,為什麼米會成為日本人的主食,並且自古以來一直是神社儀式的核心?
這次,我們將向您介紹日本人、大米和神社儀式。







從《日本書紀》看日本人與米的關係

 

如果追溯日本人與米關係的起源,就來到了《日本書紀》。在本系列的第一部中,我們介紹了天孫降臨的故事,即天照大神的孫子瓊瓊命在被大神託付了三件神器之後降臨到人間,同時還被託付了另一件東西。這是在神靈居住的高天原聖地成熟的稻穗。
根據這些稻穗,大神賦予了瓊瓊命在人間種植稻米的任務。此外,《日本書紀》的另一處記載則稱,大神認為米和豆、麥、黍、黍五穀是世人賴以生存的食物。






「ine」一詞的字源是「生命之根」。水稻種植是國家繁榮的泉源

 

 

如果我們將這個神話視為向後代傳承的信息,我們也可以將其解讀為,作為天照大神的後裔,歷代天皇都致力於普及水稻種植,從而創造一個繁榮的國家。

順便說一下,rice 這個字的起源是「生命(那裡後來)根()」。在古代,人間又被稱為“葦泊稻米之鄉”,即“水肥之地,稻米豐收之地”。





供奉伊勢神宮眾​​神的米就產自「神宮神田」。 供奉伊勢神宮眾​​神的米就產自「神宮神田」。

供奉伊勢神宮眾​​神的米就產自「神宮神田」。







不管怎樣,米成為了日本人的主食,人們開始以種植水稻為中心生活。天皇親自在皇宮內的田地裡種植和收割水稻,每年當水稻成熟時,他都會先將第一粒米供奉給天照大神以表達感謝。

 

自古以來,神社的儀式都是以水稻種植曆法為基礎的,即隨著季節變化而進行的一系列工作:犁田、播種、育苗、將秧苗移栽到稻田裡種植,然後利用雨水和其他自然力量使稻米成熟並收割。只為能夠安全地收割大神每年賜予的神稻穗,報答大神的恩情,感謝大神的恩澤。







祈求豐收的「金年祭」於二月開始

 

 

那麼,神社全年都會舉辦哪些與米有關的儀式呢?

起點是二月舉行的金垣祭。該節日也被稱為“新年大祭”,持續約一周時間,不僅在內宮和外宮這兩個主要神社,而且在全部 125 個神社都會舉行,祈禱豐收。另外,由於大米的成熟週期是一年一次,所以也被稱為“Toshi”,而“Tosigoi”的意思是乞求大米,換句話說,就是祈禱豐收。






祈禱節 祈禱節

天皇特使、祭司黑田紀子以及其他祭司前往神社,參加 17 月 XNUMX 日舉行的新聞祭的供奉儀式。 「奉平」是向神明供奉平伯(供奉給神的祭品以外的東西的總稱),在伊勢神宮,天皇派遣的使者在新滑祭、神滑祭、新滑祭期間會供奉平伯。





在神奈祭期間,除了天皇賜予的初熟作物之外,伊勢地區的農民還會在神聖的籬笆上懸掛初熟作物的幼苗,稱為「掛心」。將收穫的稻米以最快的速度獻給大神的行​​為稱為「花月」。 在神奈祭期間,除了天皇賜予的初熟作物之外,伊勢地區的農民還會在神聖的籬笆上懸掛初熟作物的幼苗,稱為「掛心」。將收穫的稻米以最快的速度獻給大神的行​​為稱為「花月」。

在神奈祭期間,除了天皇第一次收穫稻米外,伊勢地區的農民還會在神聖的籬笆上掛上第一批稻穗,稱為「掛心」。將收穫的稻米以最快的速度獻給大神的行​​為稱為「花月」。

 





這是代代相傳、在各地舉行的春季節慶。它被稱為“Yosyuku”

 

 

二月,是春耕的開始。
宮廷和全國各地都會舉行祈求豐收的春季節日,一些節日的儀式模仿了從用牛耕田到收割的一系列農活。這個習俗是基於所謂的“預祝”,即透過預先模擬預期的結果,預期的結果就會實現,也是可以稱之為我們祖先的生活智慧的信仰透過節日的形式傳承下來的證明。








不過,神社的「祈年祭」與這類春祭不同,是在沉默而莊嚴的氣氛中進行的。在儀式期間,牧師用微弱的聲音向眾神誦讀以古代字體書寫的“norito”文字。
雖然在現代的日語中,這種優雅和風度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如果要解釋的話,給人一種期待慶祝的感覺的部分是“當人們辛苦種植的大米長得很好時,我們將向他們獻上豐收的初熟果實,並為他們提供大量的清酒。” Norito 祈禱融入了對言語力量的信仰,這意味著言語本身俱有精神出來,並且當言語本身所說的話就會實現。






從“神田下修齋”到“神田小田上肇”
儀式繼續進行,祈禱當年稻米豐收,並開始準備供奉的米。

 

然後,在 2,5 月初,會舉行神田蓋莊祭,在距內宮約 5 公里的新田播種被稱為「湯種」的純稻種;在 XNUMX 月中旬,會舉行神田小田上肇祭,在這場祭典中,會將長成的稻苗移植到稻田裡種植。
據說這片神聖的稻田源自大和姬命指定在此種植大米以供奉天照大神的地方,自女神被供奉在伊勢以來就一直存在。
有趣的是,「禦田上祭」被視為比「祭祀」等級更低的「儀式」。據說這與水稻種植是在室町時代和桃山時代才開始普及有關,而在此之前,耕作方法只是直播,即將稻種直接播種在稻田裡。




也就是說,在神田稻田裡直接播撒純稻種子的神田下種子祭,比在稻田裡插秧的神田鬼田上田祭的歷史還要悠久。例如,在播種儀式之前,祭司們會先爬上神聖的稻田前的小山丘——雪谷山,先向山神請求獲得製作農具鋤頭所需的橡樹。然後,他們用倒下的樹做成鋤頭柄,把樹的根、枝、葉還給山神。這項儀式可以說是尊重和感謝大自然的祈禱的起源,而且是在公眾視線之外進行的。



在神田下種子節上,負責管理神田稻田的農民用生山的橡樹製成的乾淨的鋤頭犁田,並準備好稻苗床。 在神田下種子節上,負責管理神田稻田的農民用生山的橡樹製成的乾淨的鋤頭犁田,並準備好稻苗床。

在神田下種子節上,負責管理神田稻田的農民用生山的橡樹製成的乾淨的鋤頭犁田,並準備好稻苗床。這時,牧師會唱米米歌。





在神田秧歌儀式上,保護協會的年輕男女在太鼓、笛子、笹鼓和手鼓演奏的田樂伴奏下齊心協力,一排一排地栽種秧苗。 在神田秧歌儀式上,保護協會的年輕男女在太鼓、笛子、笹鼓和手鼓演奏的田樂伴奏下齊心協力,一排一排地栽種秧苗。

在神田秧歌儀式上,保護協會的年輕男女在太鼓、笛子、笹鼓和手鼓演奏的田樂伴奏下齊心協力,一排一排地栽種秧苗。


神田下種祭是在神社神田地區舉行的,祭司和參加者前往祭典現場。 神田下種祭是在神社神田地區舉行的,祭司和參加者前往祭典現場。

神田下種祭是在神社神田地區舉行的,祭司和參加者前往祭典現場。



「風日的祭」每年舉辦兩次,分別在五月和八月。
祈願生長中的農作物不受風雨侵襲

 

最後,當神聖的稻田裡一排排綠油油的秧苗全部栽種好後,內宮神社的分社風日見宮便會舉辦風日禦祭。這兩個儀式分別在水稻生長最重要的月份五月和八月舉行,目的是祈禱“甘雨和和風”,即祈求風調雨順,沒有災害,雨量和風量恰到好處。

 




據說,過去,從31月XNUMX日到XNUMX月XNUMX日的兩個月裡,每天早晚都會在這座伏見宮神社舉行儀式,祈禱五穀豐登、風雨無災。
如今,隨著品種改良,我們每天都可以享用大米,這是理所當然的,儘管從去年開始情況有所改變,但大米是一種從根本上依賴自然力量的作物,當我們回顧曾經“每天兩次,持續兩個月”的儀式次數時,我們不可能不感受到這是多麼神奇的奇蹟,2000多年來,我們每年都能收穫大米,並將其端上收穫如此多的人的餐桌。

 



風引祭是在內宮的分社風引神社舉辦的。目前,活動每年舉行兩次,分別在5月14日和8月4日,其中只有5月份會供奉草莧和用蘆葦編織的草帽。 風引祭是在內宮的分社風引神社舉辦的。目前,活動每年舉行兩次,分別在5月14日和8月4日,其中只有5月份會供奉草莧和用蘆葦編織的草帽。

風引祭是在內宮的分社風引神社舉辦的。目前,活動每年舉行兩次,分別在5月14日和8月4日,其中只有5月會供奉用蘆葦編織的聖帽和草雨衣。帽子和雨衣曾經是農活的必備物​​品,也是接收適量雨水和風的象徵。





努伊博薩節於收穫季節的九月舉行。
為皇帝獻上第一批稻米的儀式

 

稻米收穫的季節到來了,九月初,在神宮神田會舉辦新播稻祭。
拔穗收割法是一種古老的收割方法,用乾淨的鐮刀(稱為“imikama”)收割水稻後,將稻穗一個接一個地拔出,被認為是鋒利的鐮刀出現之前的時代的遺物。
採摘的米粒用傳統方式用麻捆在一起,放在神聖的稻田裡自然晾乾幾天,然後放入唐匣(一種用於盛放神聖祭品和其他儀式所需物品的柏木盒子)中。內宮的米保存在御根之禦藏中,該禦藏以與主神社相同的神明造風格建造,外宮的大米保存在今毗屋殿中,這是供奉神靈的廚房,每天都會在這裡準備神聖的祭品。




牧師和志工前往神田舉辦貫穗節。 牧師和志工前往神田舉辦貫穗節。

牧師和志工前往神田舉辦貫穗節。









最重要的儀式是金名節。
人們會將新收穫的第一批穀物供奉給天照大神,以表示感激。

 

到了十月份,神名祭終於舉行了。
神名祭被視為神社最重要、最盛大的儀式,在儀式中,天皇將一年中的第一批收成以及全國各地農民收穫的第一批穀物供奉給天照大神,以表達感激之情。人們不僅對今年大神再次賜予的大米順利成熟表示感謝,並能報答他的恩情,還祈禱皇室平安,人民平安、富足、安寧。自創立以來,神社一直舉辦各種儀式來感謝天照大神的庇佑,並祈禱五穀豐登、國家繁榮、人民幸福。




祈求春天的豐收,感恩秋天的收穫

 

想想看,在日本,自古以來人們就相信吃新米會賦予神、天皇、甚至普通人新的力量。

 

因此,儀式首先是在官名祭上向天照大神供奉初熟的果實,然後讓天皇在皇宮向天神地儀(居住在天界和人間的諸神)供奉新穀物,並一起享用(新名祭也在這一天在新名祭神社舉行),最後在村莊舉行秋季節日,人們在村莊享用供品。在過去,人們會等到新滑節結束才會吃新穀物,這大概是因為人們對米的信念十分普遍。






愛總倉。位於從內宮本宮前往分宮新松宮的路上。 愛總倉。位於從內宮本宮前往分宮新松宮的路上。

愛總倉。位於從內宮本宮前往分宮新松宮的路上。






人們每天都會為皇室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祈禱。

 

在神聖的祭品中,米飯與水和鹽一起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每日早晚禦見祭」中,每天早晚兩次向內宮和外宮的神明供奉食物,在主要的儀式上,前一晚在神殿中住宿以淨化身心的神父會用火鑽生火。這種純淨的火被稱為“imibi”,與從外空上海神社的井中汲取的聖水(據說這口井與眾神居住的高天原的水和諧相處)一起用來蒸米,然後把米做成飯糰(被稱為“on'i”)並供奉上。

 

想想看,一粒米能結出2000至3000粒米的米,真是一種稀有的食物。透過神社的儀式,我想起了米的價值,這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忘記的東西。









每天早晚兩次在外宮神社正殿後方的御前殿舉行早晚大食祭祀,祭祀者負責供奉祭品。 每天早晚兩次在外宮神社正殿後方的御前殿舉行早晚大食祭祀,祭祀者負責供奉祭品。

每天早晚兩次在外宮神社正殿後方的御前殿舉行早晚大食祭祀,祭祀者負責供奉祭品。這是向內宮和外宮的神明供奉食物的儀式,神聖的食物在揖比宿殿內烹製,然後放入卡拉比特(鹽盒)中,用神聖的鹽淨化。之後,祭品被抬到神社,同時祭司會低聲喊叫“keihitsu”,並讓祭品離開。








攝影:Akihiko Horiuchi
撰文:Misa Horiuchi



伊勢神宮

皇大神宮(內殿)
三重縣伊勢市Ujitachicho 1

豊附大神宮(外宮)
三重縣伊勢市豐川町279


撰文:Misa Horiuchi

作家

當我去歐洲報道古典音樂時,我被問了很多關於日本的問題。這種無法回答大多數問題的經驗促使他開始研究日本的音樂、文化和祈禱。今年已是第16年。著作有《大人的奈良:心靈淨化之旅》和《大人的奈良:絕美風景之旅》(均由淡光社出版)以及《神威的世界》(新潮社)。

 

攝影:堀內明彥

攝影師
他目前正在拍攝日本的祈禱,並專注於拍攝神道教神社。其攝影作品有《阿伊努人的祈禱》(Kyuryudo出版社)、《走進布拉姆斯的音樂森林》(世界文化出版社)等。他也是一位熱愛巴赫、艾文斯和聖山的攝影師。

Premium Calendar

捲動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