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館日本館

Lounge

Premium Salon

林伸行的觀點

2025.6.18

大阪關西世博會呈現的日本新形象〈日本館與特色館的看點〉

日本政府大樓的外觀由佐藤大擔任總製作人兼總設計師,採用近年來備受關注的CLT木材加工技術,以杉木板建造而成的圓形結構。

大阪關西世博開幕已兩個月。在社群媒體上,展示古羅馬雕刻等真品的義大利館、散發著高級感的法國館、可體驗模擬太空旅行的美國館、充滿異國情調的中東館等,每天都成為熱門話題。


自黃金週以來,持有季票的遊客數量增加,人氣爆棚,每天都排起長隊才能入場。前來參觀的遊客並非只有日本人。根據世博協會5月17日發布的統計數據,海外遊客約佔總遊客量的13%。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如何在國際舞台上展現日本?事實上,政府刻意沒有展現傳統的日本形象,而是展現了一個甚至對許多日本民眾來說都陌生的全新日本形象。在本文中,我想介紹一下世博會上鮮少被提及的「日本」。

 





日本館展現日本流通

 

 

我們常聽到世博會的海外展館,但當然也少不了日本展館,也就是「日本館」(正式名稱:日本政府館)。在之前的杜拜世博會和米蘭世博會上,日本館都是最受歡迎的展館。事實上,它已經連續兩次獲得國際展覽局(BIE)頒發的金獎。



在本屆世博會上,大多數國家展館都排列在世界最大木結構建築「大屋頂環」內,但只有東道主日本館建在外部。這棟建築由無數國產雪松木板排列成一個週長250公尺的圓形(由日建設計公司設計)。它給人一種寧靜的氛圍,讓人聯想到高級度假酒店。




政府選定擔任該博物館總製作人和總設計師的是Nendo的首席執行官佐藤大,他還設計了東京2020年奧運會和殘奧會的火炬。

 

佐藤大設計的展館主題是構成世界的無數個微小「循環」。建築的圓形造型也反映了這一點。展館設有三個入口,每個入口都以植物、農場或工廠的形式展現不同的日本力量。



珀斯 珀斯

從上方俯瞰,日本館有三個入口,參觀者需從其中一個入口進入,然後依序參觀三個區域(中間的水池區域只能從植物區進入)。展館後方是“沼氣廠”,可以說是日本館的後台。雖然並非每天都開放,但偶爾也會為有興趣的人提供參觀機會。 [圖片由經濟產業省提供]




「植物」展區的副主題是「從垃圾到水」。走進去,你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在傳送帶上流動。這其實就是「垃圾」。再往前走,你會看到世博會午餐會場使用的紙質容器被浸泡在水中分解。產生的電力將作為日本館的電力供應。日本館中心的池塘(水池)其實,展覽中使用的水,也有一部分是從廚餘的提取。走出工廠區後,你會看到日本館中央的那個水池(水盆),這些水其實也是從廚餘垃圾中提取的。

 



之後有日本館的看點之一-火星岩石的展示(1年前由南極考察隊發現,據說有25年歷史),館內還有可以觸摸的火星岩石展示。



廠房面積 廠房面積

在工廠區,你可以看到垃圾被傳送帶運送,以及場館餐廳使用的紙盤子被分解。




工廠 工廠

農場裡種植的不是蔬菜或水果,而是藻類。藻類作為未來的食物和能源,如今備受關注,在日本,從事藻類經營的公司,包括創投公司,正在迅速增加。



工廠面積 工廠面積

工廠區以哆啦A夢等卡通人物形象為背景,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展示,並介紹了與其他國家略有不同的日本獨特的製造方式。 [©Fujiko-Pro] [提供:經濟產業省]




“植物”展區之後是“農場”展區,副主題是“從水到材料”,介紹藻類的力量以及日本引以為傲的碳循環技術,用於製造材料。



亮點在於“光生物反應器”,無數綠色管道以立體圖案排列,以及32種Hello Kitty圖案。這個區域的主題並非我們聽到「農場」一詞時想像的農產品,而是在海洋和河流中大量生長的「藻類」。據說,藻類是擺脫過度依賴石油等化石燃料的關鍵。它不僅可以直接用作食物或飼料,提取後的原料還可用於製造藥物、燃料、塑膠和纖維等各種材料。即使在沙漠和荒地等難以進行農業種植的土地上,也只需陽光和少量水即可種植。

 




為了讓大家更熟悉對大多數人來說還不太熟悉的藻類,博物館與日本引以為傲的卡通人物Hello Kitty合作,展出了裝扮成各種形狀的藻類的Hello Kitty人物,包括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十二面體。



進入第三個區域“工廠”,您立刻就能看到人們與機械手臂和運輸機器人協同工作。該區域的副主題是“從材料到產品”。展覽以日本以精湛技藝著稱的「製造業」為主題,展示了兩個機械臂如何利用3D打印機,利用之前在工廠區域準備好的混合了藻類的生物塑料材料,生產出如今在日本館實際展出的凳子。有。

 



這裡展示的是後大規模生產、大規模消費、大規模廢棄時代的「製造業」。這種「循環經濟」製造業旨在實現附加價值最大化,同時高效循環地利用資源,強調「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3R)。事實上,數百年來,日本一直強烈意識到資源和材料的“循環”,並培養了一種獨特的“循環製造文化”,這種文化以“軟”結構為目標,充滿創造力。



這裡的關鍵字是「使其靈活」。例如,京都木津川上的「流橋」(上屋橋)無法承受漲水的河水,其主梁部分斷裂並被沖走,從而減輕了整座橋樑的負荷。東京晴空塔有一個叫做「中心柱」的結構,它能夠靈活地釋放地震的能量。伊勢神宮透過「式年遷宮」儀式保持其永恆,每20年重建祭祀神明的建築物和神器。哆啦A夢將這種日本傳統的循環製造方式引入其中,以此為未來提供啟示。



與以古羅馬雕刻等眾多藝術作品備受矚目的義大利館,以及散發著法式奢華氣息的法國館相比,本館在傳統文化的推廣方面確實顯得遜色一些。然而,我感受到它成功地展現了日本實力的精髓,而這種力量或許能夠以一種迄今為止鮮為人知的方式激勵世界。


 落合洋一和石黑浩的未來願景

 

 

除了日本館外,還有八個代表日本的標誌性展館。 8年大阪世博會上,藝術家岡本太郎被選為主題展製作人,並負責創作至今仍屹立不倒的「太陽塔」。



本次世博會並非將所有工作都委託給一個人,而是選定了八位活躍在不同領域的專家作為主題項目的製作人。生物學家福岡伸一、動畫導演河森章二、電影製作人河瀨直美、電視作家小山昆藤、機器人研究領域的世界權威、大阪大學教授石黑浩、音樂家兼STEAM教育家中島幸子、媒體藝術家落合洋一以及慶應義徾大學教授宮田宏明,他們分別以「生命」為主題,製作了八個生命展館。





在眾多標誌性展館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落合洋一設計的全鏡面展館「null²」。就像55年前岡本太郎在世博會上設計的「太陽之塔」一樣,這座展館是作為世博會的象徵性紀念碑而建造的,無需進入內部,只需從外部觀賞即可欣賞,其目標是打造「人類從未見過的奇觀」。




落合說,最強大的成像裝置是鏡子,鏡子本身就具有「景觀變換裝置」的屬性。這面日本最大的鏡子,不僅能反射當天的天氣和參觀者本人,實際上,這面鏡子本身就帶有一種有時會發生巨大變形和扭曲的機制,其表面會像漩渦一樣扭曲,鏡面上會出現漣漪,讓觀者感受到一種「轉瞬即逝」的感覺,因為風景並非一成不變。



展館內部,天花板和地板都是顯示屏,四面都是鏡子,讓人彷彿置身於一個無限連續的影像之中。如果提前預約,3D掃描器捕捉到的真人大小的影像就會出現在空間中,讓整個空間變成一面屬於自己的數位鏡子。




落合先生提倡「數位自然」的概念,即不將自然與科技對立,而是將它們巧妙地連結起來,從而找到新的統一。基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主題,將「空」字替換為電腦術語「null」(意為「空」),從而將展館命名為「null²」。世界流行的數位科技源自於西方價值觀,但這個展館應該讓海外人士感受到日本對數位科技的理解。





石黑浩的「未來生命」博物館以其如同電影般深刻的體驗而備受歡迎。博物館的主題是未來,透過科技的結合,「生命」的可能性將得到極大的拓展。參觀者將由機器人引導參觀三個區域。


第一個區域是「生命之旅」。從繩文時代的泥人、泥人、佛像,到現代的機器人,該區域介紹了日本人自古以來就賦予「物品」生命的萬物有靈論的文化和歷史。

 

下一個區域是「未來50年」。在這個宛如電影場景的空間裡,講述了2075年,人類與機器人共存的時代,一位祖母和她的孫子的故事。故事的一大亮點是「生命的選擇」。由於身體機能的衰退,祖母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她面臨選擇:是將自己的身體機械化,繼續作為機器人生活,還是安享晚年。透過與醫生及其家人的對話,參觀者可以思考這場抉擇。



“未來生活”博物館的最後一個區域是“1000年後的生活 - Mahoroba”

 

在漆黑空間的中央,三個代表1000年後人類的機器人在房間裡翩翩起舞,彷彿在炫耀著它們那迷人的美貌。他們是與科技融合,擺脫了肉體束縛的人類。石黑一雄說:「機器人是人類獲得的終極工具,假以時日,我們將看到人類與機器人融為一體、共同生活的未來。」服裝設計師廣川玉枝為此設計了3年後人類與工具融合的形象。機器人的皮膚以像徵生命起源的DNA雙螺旋結構為主題,並飾以優雅的漩渦曲線。機器人擁有全新的骨骼和如同展翅般展開的體型,與現今的人類截然不同(主題似為「展翅的鳳凰」)。



落合館外觀 落合館外觀

落合與一美術館的「null²」整個表面覆蓋著一層類似鏡面的薄膜,一直延伸到天花板,反射著天空和周圍的景色。與普通鏡子不同,它的表面有時會變形、旋轉、泛起漣漪,反射的影像也不斷變化。 [圖片由落合與一提供]



落合館內部 落合館內部

「null²」的內部也佈滿了鏡子。不過,投射的影像是橫跨整個天花板和地板的顯示器上顯示的。預約觀看後,螢幕上會顯示自己的3D掃描影像,你可以與影像對話。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可以被理解為一面映照自己的數位鏡子。 [圖片由落合洋一提供]


石黑一雄2號館 石黑一雄2號館

石黑浩的「未來生活」展館讓參觀者體驗50年後的未來世界,當時機器人和人體部位的機械化已變得司空見慣。故事以XNUMXD影像和皮影戲等多種形式展開。



石黑真羽 石黑真羽

展館的最後一個展廳名為“生命的未來”,主題是未來人類與科技融合,能夠隨心所欲地塑造形態。服裝設計師廣川玉江設計了1000年後人類與工具融合時的生命型態。 [圖片提供:©SOMA DESIGN]



 特色展館展現「生活」的多元詮釋

 

與兩座充滿未來感的展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河瀨直美設計的展館「對話劇場-生命的見證」則散發著懷舊與愜意的氣息。展館由奈良和京都的三座廢棄校舍搬遷而成,並種植了當地原生植物,打造出一座花園。

 

 



步入校舍,彷彿學生們才剛在這裡學習,便能感受到一絲溫暖。川瀨在這裡展現的是兩位初次見面的人之間的對話。展覽共設2個主題,例如「如果今天是人類的最後一天,你會和誰說話?會聊些什麼?」以及「你最近是什麼顏色?」等。參觀者可以觀看兩位素未謀面的人討論這些主題。川瀨稱這種“對話”是一項實驗,旨在揭示世界各地存在的“分歧”,並嘗試解決這些分歧。



福岡伸一和河森祥二將焦點集中在世博會本身的重要關鍵字「生命」上,並創造了表達各自活力感的展館。

 

福岡真一認為,生命的本質是“動態平衡”,它透過不斷地自我毀滅和重建來實現,彷彿是為了抵抗熵的增加。他用Clasla——一個由38萬個精細光粒子陣列組成的三維顯示器——來展現生命自誕生以來的32億年歷史。

 


同時,河森將生命視為「組合與轉化」。兒時,河森對生物的蛻變很感興趣,從卵到蝌蚪再到青蛙,從毛毛蟲到蛹再到蝴蝶。他表示,他將生物吞噬其他生物,以及它們最終死亡並最終融入地球的過程視為“組合”,這種視角塑造了他後來的性格,創作了機器人動畫和其他作品。河森在兩件影像作品和一件他稱之為「生命之球」的雕塑中表達了這種世界觀。



宮田宏明的展館邀請了金澤21世紀美術館前館長長谷川祐子擔任聯合策展人,展出了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國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這座無頂半露天的展館由日本代表性建築設計公司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負責建造,對於熟悉日本創意產業的人來說,是一個充滿看點的展館。

 



中島幸子設計的「水母館:生命的遊樂場」是一個半露天公園,位於水母狀的膜狀屋頂下。園區內設有聲音和觸覺遊樂設備、AR樂器、孩子們製作的水母藝術品,以及由殘疾人設施和養老院居民用心製作的瓷磚拼成的「歡樂牆」。地下空間需預約,在黑暗中提供沉浸式的聲音體驗,以及在360度螢幕環繞下跳舞的「慶祝」時光,以及每日更新的現場音樂。

 



河瀨直美博物館 河瀨直美博物館

川瀨直美館的「對話劇場-生命的見證」並非去年新建的新建築,而是利用了錮刻著學生們回憶和歷史的舊小學建築改造而成的展館。聆聽完對話後,館內設有花園和休息區,可以漫步其中,慢慢品味。雖然這是世博園區內唯一的一處,但在這裡感受到時間流逝的差異,令人感到欣慰。



展現日本新形象

 

很多人或許會覺得「日本和我想像中的不一樣」。然而,與米蘭世博會和杜拜世博會上絕大多數人對日本感到陌生不同,本屆世博會無需再次介紹日本文化;走出會場,隨處可見正宗的日本餐廳和設施,可以體驗傳統文化。本次世博會並非僅僅展示傳統的日本形象,而是展現了對傳統形象延伸的全新思考,以及活躍在日本最前線的人們所描繪的未來景象。這將激發參觀者的想像力,並提供一個重新審視「日本是什麼」的機會。對於來自海外的參觀者來說,他們在觀光和美食體驗中體驗到的「真實的日本」與會場內展現的「面向未來的日本」之間的差距將引發對話,並加深對文化的理解。

 

 

大阪關西博覽會:參觀小山管教館「EARTHMART」編織生命的故事

在分裂的時代,日本舉辦大阪關西世博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共有 158 個國家參展




大阪關西博覽會

營業時間:9:00-22:00(休館前1小時停止入場)
交通方式:從Osaka Metro中央線夢洲站下車即到(東口步行2分鐘),此外還有從京阪神各站、關西國際機場、伊丹機場出發的接駁巴士,以及水上交通(港灣接駁船)

 

 

 

 


林伸之 林伸之

帳戶

林伸之

1990年,他開始以IT記者的身分為國內外媒體撰寫文章。他傳播最新趨勢,採訪IT產業的傳奇人物。 2000年代,他改變了「光靠科技不會讓人致富」的想法,開始進行與設計相關的訪談並擔任評委,以教育人們良好的設計。從2005年左右開始,他預見到人工智慧將為世界帶來的結構性變化,除了報導質疑人性的當代藝術和教育外,他還將興趣擴展到日本的地區和傳統文化。目前,他認為日本的傳統思想對未來社會充滿了寶貴的啟發,並致力於將其傳播給世界。除了擔任多家公司的顧問和外部董事外,他還是金澤藝術學院的榮譽客座教授。它被親切地稱為Nobi。

 

Premium Salon

捲動頂部